摘要:本文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开展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了学科评估政策和指标体系的演进,并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学科评估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在学科评估新理念和指标体系方面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以期使学科评估对学科发展、建设一流学科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发展历程,落实纲要,评估体系,改革
前 言
学科评估是指对一级学科整体水平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排名。自2002年首次开展学科评估以来,已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81个一级学科进行了两轮评估。从总体看,经过几年的改进和完善,目前学科评估已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评估体制,包括评估模式、程序、方法、指标体系等。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如何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教改纲要)精神,学科评估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作为新世纪高等教育评价的一种新模式,学科评估受到参评单位、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肯定。许多学者还从管理和学术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在回顾学科评估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学科评估在理念和体系上的创新建议,使学科评估更符合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更符合国家对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从而为高校、社会、政府提供更科学的学科发展状况方面的信息,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学科评估回顾
1.启动背景及参评基本情况
大学排名是高等教育评估的一种方式,是促进高等学校竞争与发展的一种手段[1]。国内很多新闻媒体和机构发布大学排名,包括学科排名和大学整体办学水平的排名。实际上,由于大学性质、类型、规模、办学特色的不同,客观上很难对所有大学进行综合实力的排名。学科评估是不同学校同一学科之间的比较,可比性强。开展学科评估排名,对于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宣传我国学科发展的成就和提高办学质量的社会透明度,增强办学的社会服务功能等,都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基于此,在有关主管部门支持下,根据大部分研究生院院长建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下称学位中心)决定开展学科评估。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学位中心前身)于2000年底开始研究、筹备学科评估工作。2001年3月起草了《学科评估方案(讨论稿)》,并通过多次咨询和征求各学科专家、管理专家的意见和召开专家会议,就评估对象、评估周期、评估指标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确定了学科评估方案。学科评估从2002年首次启动,截止到目前共开展了两轮5批次。由于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从表1可见2006年开始有更多的单位和学科参加了评估,两轮评估参评的单位和学科数情况见表1[2,3,4]。
表1两轮评估参评的单位和学科数情况
轮次 | 批次 | 评估 年度 | 涉及一级学科数 | 参评单位数 | 参评学科数 |
第一轮 | 第一批 | 2002 | 12 | 89 | 309 |
第二批 | 2003 | 42 | 157 | 620 |
第三批 | 2004 | 26 | 131 | 437 |
第二轮 | 第一批 | 2006 | 31 | 193 | 1067 |
第二批 | 2008 | 50 | 248 | 1302 |
2.评估指标体系的演进
学科评估是通过判断一级学科整体情况达到所设置标准的程度和能力,来量度被评学科水平的高低。根据评估目标,学科评估最初指标体系设置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一是,注重反映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包括一级学科范围内的客观指标如学术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二是,参考国外大学排名的经验,结合我国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学科的“学术声誉”专家主观评价指标。客观评价包含目前学科状态的有关客观数据;主观评价反映学科对社会的学术贡献及影响力。二者结合构建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基本框架,指标的具体内容由专家研讨确定。该体系还体现了以下四个特征:一是规模和效益(质量)指标结合;二是资源和成果指标结合;三是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结合;四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
对历次评估的指标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到,指标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演进过程,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根据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在保证体系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及时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改进。指标体系主要演进阶段:
第一阶段:指标体系的扩展完善阶段(2002-2004年)。从开始在部分学科门类进行试点评估,到全面展开完成一轮除军事学外的81个一级学科的评估,在保证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单位咨询、专家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反映学科整体情况指标的建议,不断丰富、完善指标体系,从而使指标体系能反映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因素,符合各界的共识。
第二阶段:指标体系优化阶段(2006-2008年)。在总结第一轮学科评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各方面的建议,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根据指标的可用性进行筛选,剔除难于确保信息可靠采集的指标,充实新指标,并进行合理整合,使评估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如,删除了重要性低或测量可信度低的指标“具有硕士学位人员占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比例”、“举办学术会议”等指标;充实反映培养质量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提名论文”等指标;注重反映研究生培养学术团队结构的情况,增设“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情况的指标。
指标体系的这些改进,一方面体现了学科评估体系顺应研究生教育从数量评价到质量评价的转变,另一方面使得对指标内涵的界定更加明确和科学,保证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学科评估取得的成效
1.提出学科评价“归属度”方法,科学地解决了学科评价的疑难问题
所谓“归属度”[5]方法,就是在学科评价中,按一定原则划分成果、项目、人员归属于某单位、某学科的额度。原则为:按成果内容中实际归属于某学科所贡献的内容来确定某学科的实际成果的份额,对成果有贡献的多个学科同时使用一个成果,各学科归属度总和为100%,以此类推。“归属度”方法即避免了多单位多学科合作的成果、项目重复使用,产生材料、信息拼凑现象,也避免了将多学科合作的成果、项目简单地归于一个学科的不合实际做法而引起的合作团队之间的矛盾。“归属度”方法合理划分了合作成果、项目的学科归属,不仅提高了学科类评价的科学性,也有利于鼓励跨学科、跨领域团队合作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研究。
“归属度”方法首次在2004年学科评估中提出,在2008年学科评估中得到完善,并科学地定义了评估信息的采集标准。这些标准和方法对今后规范学科信息化管理和各种学科类评估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建立评估信息公开制度,为建立教育评价信息公开机制,保证评估信息可靠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04年学科评估首先建立了研究生教育评估信息公开制度。学科评估信息公开包括评估体系、程序的公开,以及评估信息的网上公示。评估数据的网上公示,有效地保证了评估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了评估的公平、公正性。学科评估信息公开也是教育部倡导的阳光评估成功实践,学科评估采取信息网上公示制度,得到了各方赞扬。学科评估探索的信息网上公示办法、技术,特别是涉密信息的公开办法,都为研究生教育评估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促进外部社会监督和内部内涵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培养单位学科发展。
学科评估通过对学科科学、客观地评估,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学科发展状态,通过评估结果公开,宣传学科建设成果,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学科社会声誉和外部发展环境,激励学科建设和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呈现其外部监督的积极作用。
为更好地服务高校、政府和社会,使各个学科点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差距,除公布排名结果外,学科评估还对评估数据和结果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通过对学科状态数据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如各项指标排名情况统计分析、学科指标均衡性分析等,为学科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学科发展相对速度提供了关键信息,为学校了解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内涵建设等提供重要依据。
4.引导社会各界正确看待大学学科排名,确立了学科评估的社会声誉
学科评估不断探索科学公正的大学学科排名,并采取开放、透明的评估运作模式提供评估结果和评估办法。学科评估在公布评估结果的同时,还公布了评估体系、程序、数据来源,特别是信息的可靠性保证措施和科学的统计方法。评估信息较高的透明度,让社会各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科评估,并对科学的大学、学科排名有了共识,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大学排名。2002年学位中心首次公布评估结果至今,学科评估在社会上特别是高校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评估结果科学性、准确性得到了普遍认可。对全国学科评估做法和评估结果,许多同行专家、参评单位和媒体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科评估成为了解我国学科水平与发展状况的公认品牌。
三、下一步改革探究
学科评估经过不断改革创新,在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数据来源的可靠性、评估手段的先进性等方面不断完善,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学科评估也需要适应新的需求进行改革。在教改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在以后的十年里,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6]。为更好落实教改纲要精神,根据目前我国学位点授权审核制度改革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要求,今后学科评估应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以下几个方面是建议改革的重点:
1.完善评估体系,更好地反映学术和人才培养质量
长期以来,发表SCI、EI等收录的学术论文数量,成为衡量学术水平和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单纯追求数量的倾向,从而导致一系列连带问题。虽然有关部门、学术届对这种倾向提出异议和批评,但是由于没有有效的引导和评价的导向机制,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规避追求数量的倾向。发表学术论文数量虽然非学科评估的主要指标,但根据教改纲要精神,学科评估应在反映学术质量上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在学科整体、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评价方面,重点评价学术论文质量。如强调“学科、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代表作”引用情况的评价,而淡化发表论文的数量。同时,深入研究学术论文被引用和影响因子的标准化,克服这些因素在使用中的偏差。科学地引导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中不单纯最求数量重学术论文质量的健康的学术氛围,不片面追求数量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追求数量而滋生的学术不端现象。
2.处理好规模和效益评价关系,提高评估的正确导向性
“规模指标”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学科综合实力和水平,但仅从“量”上对学科进行评价是片面的,且容易产生不利的导向。强化质量导向,合理处理效益、质量与规模指标使用的关系,是学科评估改革重点之一。下一步学科评估研究通过更强调“效益”、“质量”的评价来避免单纯追求规模的倾向。如增设“生师比”指标,引导学科合理把握师均培养研究生的规模,稳定、优化培养研究生的资源配置;增加部分“效益质量”指标,提高“效益质量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比重,如“人均科研经费”等,降低“授予博硕士学位数”等规模指标的比重。
3.开展分类评估,鼓励高校进行特色建设
根据学科所属学科门类、授权类别等类型进行分类、分层次评估,使排名更能体现不同学科门类、授权层次学科的特色,落实教改纲要提出的“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的精神。建议进行两个方面的改进:一是按不同学科门类设置不同指标体系,更好地体现学科门类特色。即在保持指标体系基本结构一致的前提下,按照“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等大类,设置不同的特色指标。如学术论文代表作选取和数量、近年受普遍关注的案例教学等方面。二是按授权类别开展分类评估,更好地体现办学层次特色,促进各层次学科办学质量的提升。在评估体系中,充分考虑硕士授权层次特点,关注对体现该层次学科建设成就和人才培养特征的评价,提高分类指导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强化评估后服务,以评助建,为建设一流学科提供支持
学科评估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外部促进和监督有效作用,今后学科评估将加大评估后服务,完善已有学科数据分析服务,根据2002-2010我国学科发展数据,在提供学科水平的现有状态基础上,提供学科发展态势情况。这些分析信息对学科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诊断学科发展问题,深入进行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能力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还可对评估居前的学科进行深度分析,包括这些学科与国家重点学科情况的对比分析,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成就分析,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教改纲要提出的建设“一流学科”提供服务。
从2000年开始研究筹备、2002年开始启动,学科评估已走过了近10年的历程,开展了两轮五次评估。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组织者和参与专家的不懈努力,评估结果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各界的认可,学科评估已成为了解我国学科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认识大学学科排名最具共识的渠道,树立了最权威的品牌。然而,按教改纲要的新要求,学科评估也需要适应新的形势进行不断完善和改革。一年多来经咨询了50多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意见,根据近期国家发布的教改纲要精神,本文对学科评估改革提出初步构想,建议在弱化规模、强调学术质量、效益评价方面进行改革,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积极探索评估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正确导向作用,更好地为高校和社会服务,为政府提供更加科学和全面的决策参考,促进学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处处长]
参考文献
[1] 评估所.学科评估综述[J].中国研究生,2004(增刊).
[2]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2009年学科排名.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lpj/xksppm
[3] 评估所.学科评估2002~2004排名[J].中国研究生,2004(增刊).
[4]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结果公布[J].中国研究生,2009(1).
[5]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重要改革措施[J].中国研究生,2009(1).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