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公告>>新闻动态>>正文
【学科建设大家谈(七)】吕斌:破立并举 与时俱进 聚力推动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2025/03/11 文/新闻办 王舒婷 图/轻工学院 

编者按:2024年年初,学校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聚力实施“学科内涵蓄势行动”,牢牢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不动摇,努力构建并形成“基础学科新学院、特色学科新方向、数字信息智能新产业交叉学科新集群、服务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轻工行业、‘一带一路’国家新根据地”的“四新”发展格局。一年来,各学科聚焦内涵、奋楫扬帆,在“一流”建设的道路上蓄势前行。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一周年之际,学校新闻办公室记者对话各学院院长,设立【学科建设大家谈】新闻栏目,以访谈形式盘点个人及学院代表性学术成果,厘清本学科发展思路,谋划学院未来发展新路径。

记者:吕院长,您从本硕学习、青年教师一路成长为学院院长,可以说亲历和见证了学校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请结合您自己的感受,谈一谈我校轻工学科的发展和变化。

吕斌:我校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创建于1958年,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2011年获批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完善的学位点体系,包括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1个二级博士点;2个一级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1个二级硕士点。

今年是我来到陕科大的第26年,从1999年本科考入皮革系,到2001年成立皮革工程学院、2004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再到2016年合并更名为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作为青年教师、学科秘书、皮革系主任、学院班子成员,亲历并见证着轻工学科的发展,感触很深。经过持续建设与发展,作为陕西省第一轮、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轻工学科按照学校“强基础、固特色、开新篇、创一流”的发展理念和“四新”发展格局,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轻工学科在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迈入国家第一梯队,并入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清单。在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和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居前列,位列2024中国六星级学科(6★),这些成绩充分体现了轻工学科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实力。

记者:您和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在科学研究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一些什么样的标志性成果?

吕斌:我所在的团队是马建中教授领衔的陕西科技大学科锐新材料研究所,团队以“科学为本,锐意进取”为宗旨,致力于水性高分子、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轻纺化学品及相关领域的理论探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及科技人才培养,先后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巾帼奖、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依托本研究所成立了西安市绿色化学品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目前,团队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科技赋能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已组建未来皮革研究所。团队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预研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纵向项目8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6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在团队负责人马建中教授的带领与指导下,我本人主要从事功能型皮革化学品、表面活性剂及油田化学品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团队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纵向科研项目 15 项,企业委托研发项目 40 项。研发的功能性复合加脂剂、防污自修复植物油基水性聚氨酯涂层、含环氧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纳米乳液驱油剂、气田采出水凝析油高效破乳剂等17 项产品在国内外 13 家企业投入工业化生产,进行了推广应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助力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学院在学科发展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有哪些?

吕斌: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我从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学科取得的主要成绩。

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一流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将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实施“组织建设、科研育人、支部引领、队伍建设、阵地管理”五大工程,实现课程思政和人才培养双融双促。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未来技术研究院”,构建 “轻工+”学科体系,实施“本硕博”贯通式培养。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第三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1人。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聚焦机制建设落实、团队引领示范、榜样力量传承三个维度,对标“四有”好老师要求,持之以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育并举,内外结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能力水平。目前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22人次,省部级人才71人次,院士创新团队3个。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3人。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典型虚拟教研室1个。

科研创新方面: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轻工产业前沿,将前沿学科或技术与轻工学科相融合,形成了以高性能纤维基功能材料、绿色造纸与生态皮革、生物质能源与材料、纤维化学基础理论、柔性电子与器件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六大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十四五”以来,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66项,省厅级项目196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超2亿。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国家奖7项,省部级奖88项。

社会服务与贡献方面:紧紧围绕“搭平台、提能力、强服务、重转化”工作理念,依托学科与平台优势,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柔性电子等领域取得新突破。高性能特种纸基功能材料、绿色功能型皮革化学品、造纸智能控制、智慧印包等领域26项成果突破国外技术壁垒,转化200余项,核心技术攻克了轻工行业原料供给、生产技术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产品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化问题,推动传统轻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轻工”方向发展。

记者:轻工学科是学校的老牌重点学科,近年来,学校按照“强基础、固特色、开新篇、创一流”发展路径,积极构建“新学院、新方向、新产业、新根据地”的“四新”发展格局,请谈一下学院在学科专业转型发展方面开展的重点工作。

吕斌: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如何“与时俱进、转型发展,服务‘新轻工’行业,破解传统轻工专业‘招生难’”的问题,成为轻工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成为学院实现从传统轻工向新轻工跨越发展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面对传统轻工学科专业发展的困境,我们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轻工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总结形成了学科专业转型的思路:“破”与“立”的统一。

一方面,“破”指的是突破传统轻工,在保留轻化工程、包装、印刷、非织造等传统轻工方向的同时,专注“小而精、精而强”办学理念,缩小招生规模,丰富专业内涵,深耕传统轻工专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比如基于皮革、造纸原材料属于生物质这一研究原点,在柔性传感、柔性储能、柔性光电转化、智能可穿戴材料等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这一点跟国家学科布局和二级学科划分也不谋而合。结合到具体的研究应用上,我们把原来服务于传统轻工的化学品,通过对其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并调控其应用性能,对接陕西当地油田企业的实际需求,充分运用到企业的实际应用场景中。近年来学院横向项目经费的一半以上都来自于以油田为代表的陕西地方企业,真正做到了服务行业企业、服务地方经济“两条腿”走路。

另一方面,“立”指的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在传承创新具有“轻工基因”的传统优势特色基础上,拓展学科新方向。例如我们以电子加工的手段把电子元器件引入到纸和皮革等柔性基材上,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柔性电子领域等。2022年,学校为学院加挂“柔性电子学院”第二院名,建成了柔性电子学平台,聚焦柔性电子前沿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班实施柔性电子学方向培养计划。基于此,学院也进一步拓展本科专业发展新方向,增设柔性电子学、生物质能源与材料、新媒体技术 3 个本科专业,并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目前,学院专业设置完善,现有轻化工程(皮革、造纸)包装工程、印刷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等5个传统专业(方向),柔性电子学、生物质能源与材料、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媒体技术等4个新专业(方向)和 1 个“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覆盖以植物纤维和胶原纤维为原料的生物质材料领域,以非织造材料为特色的有机合成及高性能纤维领域,以包装及印刷为特色的产品设计与结构设计领域,柔性电子、新能源、新媒体技术等新学科发展领域,真正做到“立足轻工、丰富轻工、跨越轻工”。

记者:锚定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学科内涵蓄势行动”目标任务,您对轻工学科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思考和计划?

吕斌:2025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轻工学科确立了以冲击国家“一流”学科的主要目标。对标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关键指标,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一段时间以来轻工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必须正视,我们还依然存在着一些短板,基于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年度重点工作。

一是引育并举突破学科“大人才”。目前轻工学科还缺乏国家级学科人才和学科团队等“大人才”,尤其是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战略科学家未能突破。因此,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引、育、留、用”人才机制,力争在以“两院院士”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大人才”方面有所突破。

二是紧抓机遇建设“大平台”。虽然轻工学科现有国家级轻化工程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级平台,还有省部级平台将近20个,但是在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未能突破,承接国家重大项目能力不强,国家级科研成果产出不足。今年,我们将着力加强现有平台建设,不断整合优势资源,推进校内外协同创新,力争作为建设或共建单位,实现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大平台”的突破。

三是力争再获国家级“大奖项”。我们在过去一年中与国家级奖项失之交臂,令人遗憾。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是着力培育以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为代表的国家科技奖,争取在“大奖项”方面有所突破。

四是持续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育国家级“大项目”。2025年,我们将深耕学科研究方向,既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沿性、引领性基础研究,又要服务轻工行业产业和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开展高端应用型研究,力争实现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和千万以上横向项目为代表的“大项目”的突破。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2025年,是学校“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目前,轻工业发展也正处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作为轻工人,我们深刻认识到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未来,我们将紧扣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服务国家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需求为导向,团结全院师生以匠心致初心、以笃行赴使命,构建“传统+未来”轻工学科新生态,实践“学科交叉+实践赋能”轻工育人新体系。我们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轻工学科道路上阔步前行,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谱写“双一流”建设新篇章而努力奋斗,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科大力量,让“轻工报国”的旗帜在新时代高高飘扬!

    (核稿:张健 林梅 编辑:王舒婷)

上一条:西安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来我校调研交流学科建设工作
下一条:【学科建设大家谈(六)】杨立军:守正创新 系统思维 坚定不移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
关闭窗口

CopyRight© 陕西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版权所有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陕西科技大学 邮编:710021